听新闻
放大镜
【以史为鉴】反腐作家亦腐败
2018-05-29 11:25:00  来源:
官商通鉴

  大清国最有名的反腐作家之一、《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是一位贪腐的高手与能手。

  刘鹗之父是厅局级(道台)干部,享受副省级(赏加布政使衔)待遇。作为干部子弟,刘鹗从小不安分,偏喜杂学,医学、数学、水利等,学一行精一行。高考(科举)落榜后,他下海经商,几经折腾都没有成功。靠着水利上的真本事,他帮助河道总督吴大澄治理黄河,混了个知府衔的“黄河下游提调”,类似山东省水利厅水利处处长。

  而立之年,刘鹗终于通过外交部(“总理衙门”)的公开招考,进了中央机关当公务员,却在参与芦汉铁路、津镇铁路建设中,几番受人排挤,十分落魄。失意之下,刘鹗干脆当起了权力的掮客,帮助地方官或企业家跑“部”“钱”进,进行“官商勾兑”。

  刘掮客在首都名声很大,他曾用“字画数十件余”试图行贿总理(“军机大臣”)兼老乡翁同龢,但是翁总理对这种缺乏技术含量的赤裸裸送礼相当反感,因此认准了刘鹗早晚要出事,未雨绸缪地在日记中记下详细情况“以为邪蒿之据”,便于将来证明自己在刘鹗的糖衣炮弹前“拒腐蚀、永不沾”。翁总理还在日记中为刘鹗留下了另一笔行贿账:“携银五万,至京打点,营干办铁路”。

  刘掮客最大的一笔买卖,是镇江同乡、招商局总办、“欧洲通”马建忠给他牵的线:担任英国“福公司”(Peking Syndicate)代理人。“福公司”是个皮包公司,却有很深的中外官场背景,其目的就是要获得中国开矿权,然后再将股份出售套现。

  当时,大清国严禁外资参与矿业开发,刘鹗的才干大派用场。他一方面积极与中央与省里的干部们“勾兑”,最终彻底搞掂;另一方面则成功地绕过政策“红灯”:先成立内资企业的“壳”,接收煤矿开采权后,再由这个“壳”以煤矿开采权为抵押,向福公司借款,既不定还款期限,也没有规定借款利息,实质上就是变相卖矿。

  最后,刘鹗协助福公司顺利地拿下了山西、河南面积多达21000平方英里的煤矿开采权,福公司也被著名的罗斯柴尔德基金收购,成为世界级的大型能源企业。刘鹗从中获得巨大的收益,生活富比王侯,出手阔绰。他的消费习惯显示了看似极为矛盾的个人兴趣:金石收藏他一掷千金,狎妓嫖娼他也照样“一招十数”,兼收并蓄。做人如此高调,他的朋友罗振玉深深为他担心,但刘鹗“虽韪之,不能改也”。最后,刘鹗果然被高调所害……

  编辑:安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