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在甲骨文中写作,像众多纹理
、
交错形成的图案,又像正立的人
胸前刻画了一个纹饰
。《说文解字》中说,“文,错画也。”所以,“文”的造字法是象形,字的本义是交错形成图案,引申为文字及典籍制度,如《论语·子罕》所云:“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由此,“文”更引申出了美、善之义,《礼记·乐记》记载“礼减而进,以进为文”,郑玄注“文犹美也,善也”。
“化”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中的“化”字写作,由一个正立的人
与一个倒立的人
组成。一正一反之人,表示变化之意,如《庄子·逍遥游》所述:“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化”由变化引申出了教化之意,如《陈情表》中“逮奉圣朝,沐浴清化”。《说文解字》上讲,“化,教行也”,“教化施行”成为“化”最常用的意思。
“文化”一词早在西汉时期就已出现,西汉刘向所编的《说苑》曰:“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里的文化指的是和武力征服相对应的文治教化。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有关概念的引入,“文化”一词逐渐产生了现在我们所熟知的含义。通常可以将文化理解为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一个民族的强盛,不能没有共同的精神追求。今天我们重视文化,不是要让文化待在博物馆里束之高阁,也不是要附庸风雅装点门面。我们提倡文化,是为了让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萌生于中国人的内心深处,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真正让民族文化落地生根,让每一位中华儿女自觉肩负起延续中华民族文化血脉、坚定地走自己道路的历史责任。(撰稿:孙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