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留下最美的检察风景
2018-06-20 16:48:00  来源:检察宣传文化网
   5月11日,首届“法治随手拍·最美检察风景”手机摄影大赛颁奖仪式暨“新时代法治生活可视化表达”研讨会在广东省潮州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获奖者代表、各级检察机关宣传部门负责人、部分检察文化建设先进单位代表与媒体专家围绕会议主题进行深入研讨。
留下最美的检察风景
 
江华宇 孙风娟

  

  

  一个普通的秋日下午,两个孩子坐在重庆市潼南区检察院办公楼前的台阶上。上二年级的小男孩一边看语文书一边给身旁的小女孩讲解,小女孩听得津津有味。

  这阳光下的温馨一幕,被该院刚从乡下办案回来的民行科检察官伍剑用手机拍下,她同时也是小男孩的母亲。这随手的记录,促成了伍剑心中的最美检察风景——“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觉得检察院的孩子也是早当家”。伍剑将这张随手拍摄的照片起名为《检察院里的孩子们》,并投稿参加首届“法治随手拍·最美检察风景”手机摄影大赛,她的作品获得一等奖。

  5月11日,由检察日报社与广东省检察院联合主办,潮州市检察院协办,潮州市湘桥区检察院承办的首届“法治随手拍·最美检察风景”手机摄影大赛颁奖仪式暨“新时代法治生活可视化表达”研讨会,在广东省潮州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获奖者代表、各级检察机关宣传部门负责人、部分检察文化建设先进单位代表与媒体专家一起围绕会议主题进行深入研讨。会议还特别邀请了检察系统多位摄影达人分享创作心得。

  本次大赛历经网友投票初评、摄影专家评审团复评和定评三个阶段的评选,《留下辉煌记忆》《雪域高原》等48件参赛作品分获特等奖、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另评出10个组织奖。

  细节与大事件

  在移动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手机摄影正成全民热潮。检察日报社积极着眼手机摄影这一新的图片生产形式,面向全国征集反映检察事业发展,展现检察干警工作风采、生活风貌的手机摄影作品。

  大赛掀起了“手机拍检察”热潮,不仅各地检察人员积极参与,来自高校、企业等社会各界的摄影爱好者也踊跃投稿。活动期间,共收到参赛作品近700件,经审核,符合要求的共551件。

  2017年,对检察机关来说是极具历史性的一年,监察体制改革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在全国展开。“一朝检察人,一生检察情”,这是时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曹建明曾对转隶同志的寄语。

  2017年12月14日,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区检察院转隶人员座谈话别,该院干警高刚受邀为转隶同事们拍照作为纪念。在准备大合影前,转隶同事们整理衣领、检徽,自拍留念……这些细节流露出干警们对曾奋斗过的检察院最真实的情感。

  眼前的一切,让高刚内心感触良多,他拿出手机,随手拍下了合影开始前的准备花絮,来纪念曾一起摸爬滚打、一同办理案件的战友。高刚以组图的形式选取了三张照片,起名为《留下辉煌记忆》投稿参赛,评委一致认为这组照片非常感人,从微小的细节展现检察机关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并决定将特等奖颁发给高刚。

  瞬间与长镜头

  检察工作都有哪些?检察官每天都在忙什么?参加本次法治随手拍大赛的很多照片,用精彩的镜头语言带我们走进检察官的工作生活中,看到了检察官为法治事业奉献的辛勤身影。

  我国西藏自治区改则县的野生动物资源极为丰富,是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和黑颈鹤等珍稀野生动物的乐园。但长期以来,一些不法分子为牟取暴利铤而走险,非法猎捕、收购、运输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改则县检察干警努力克服恶劣环境,用实际行动守护羌塘腹地极其脆弱的生态资源环境。

  在海拔5200米、平均气温零下30多度的环境下,检察院干警贡桑多吉和同事日夜巡逻在羌塘自然保护区,并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宣传。像这样的法宣和巡察,仅一个乡村,检察干警一出发就是四五天,其间他们要穿梭在牧民的草场和无人区,只能风餐露宿。尽管路途劳累,但每到一处,干警们总会打起精神,耐心细致地向牧民们讲解相关法律法规,解答提问,发放通俗易懂的藏语宣传手册。改则县检察院检察长达娃吨珠拍摄的组图《雪域高原》,记录了当地干警的工作实况,获得本次大赛的一等奖。

  自2017年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正式确立后,公益诉讼成为检察工作新的亮点。进入新时代,对科技的成熟运用让公益诉讼工作更加与时俱进。

  黑龙江省林口县检察院在办理一起公益诉讼案件过程中,发现某村耕地内堆放大量煤矸石。煤矸石受到长时间的日晒雨淋后将会风化粉碎,会产生大量扬尘,并会排放有害气体,不仅影响矿区居民的身体健康,还会影响周围生态环境。

  为进一步了解煤矸石的违法堆放情况,该院干警决定进行实地勘查。在勘查中,干警发现一个难题:煤矸石堆放面积较大,且煤矸石堆较高,利用平面相机无法拍出其堆放全景。无人机技术的使用让问题迎刃而解,利用高科技智能技术助力公益诉讼,使检察业务智能化,解决了公益诉讼中取证的难题。该院干警孙海洲现场拍摄的作品《无人机为公益诉讼添翼》获得本次大赛优秀奖。

  光影与身边事

  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张军在全国检察机关学习贯彻两会精神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检察机关要把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法治需求、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检察工作新的发展机遇。在本次大赛的获奖作品中,我们看到了牢记“人民”属性的检察官,他们深入群众,在社区、学校,在田间地头,用实际行动帮助群众,普法宣传,展现着检察官守护公平正义、亲民爱民的风采。

  一个冬日,重庆市检察院干警喻岚所在的控申部门接到了一件历史老案,申诉人20年来一直申诉不止。慎重起见,喻岚和同事们决定去当年的案发地点走访当事人和证人。

  冬日的重庆城区基本看不到雪,可是当干警们的车开到石柱县时却是漫天大雪了,乡村道路让前行举步维艰。最终,喻岚和同事踏着湿滑泥泞的山路来到一户证人家中,耐心而认真地倾听着年迈的证人一点点回忆往事,案件的脉络也逐渐清晰。就在那一刻,喻岚突然觉得控申工作是件很有意义的事,不管过程有多么艰辛,只要能查清案件,维护法律的尊严,做到不枉不纵,一切都是值得的。

  喻岚不禁拿出手机记录下了这一刻,发到了朋友圈,意外地收到了无数点赞。这张名为《申诉调查进农家》的作品,获得了本次大赛的优秀奖。

  喻岚在南方大雪中走访证人群众,北方的马彦灵则在北国秋日里进行普法宣传。2017年9月,马彦灵接到院里通知,为参观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教育基地的学生们照相。这一基地由黑龙江省大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检察院建立,已接待大中小学生、学生家长、全市相关职能机关部门和中小学法治副校长们的参观近2万人次。

  到达现场后,马彦灵发现,除了前来参观的孩子们,竟然还有多位满面沧桑的老人。未检办同事介绍,“这些不是学生们的爷爷奶奶,他们是油田装备制造集团关工委的老同志们。听说学校要组织学生到咱们青少年教育基地来参观,这些老爷爷老奶奶们也要来参观参观,还要为关爱下一代继续发挥余热!”

  马彦灵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新闻价值的着眼点。加上手机体积小,有着比相机镜头更方便的广角,可以更近距离地贴近老人、孩子们,不易引起被拍摄者注意;使用手机拍照,也能拉近镜头,凸显主角,突出主题。最重要的是,随时就可以网络发布。这一作品在参加法治随手拍大赛后,获得了三等奖。

  “大咖”与“小新闻”

  大赛颁奖环节结束后,在场嘉宾们围绕“新时代法治生活可视化表达”这一主题畅所欲言。

  如何用照片突出检察工作亮点?最高检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姚文辉在发言时说,要将检察机关维护法律权威和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工作可视化展现,让人民群众从每一张图片、每一个小视频中感受到检察机关、检察人员的为民情怀和担当。同时,要鼓励广大检察人员和群众重点关注身边人、身边事,从平凡但不平淡的生活中全方位展示检察干警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状态。

  最高检新闻办网络宣传监管处处长殷毅认为,在近几年的媒体融合中,新闻的可视化表达成为一种趋势。用可视化叙事模式为传统新闻表达注入活力和动感,确实能够使新闻增强感染力,强壮生命力。做好新时代法治生活的可视化表达与做好新时代检察新闻宣传工作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应该围绕“讲政治、顾大局、谋发展、重自强”的理念,提高检察新闻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潮州市湘桥区检察院检察长许业彬结合检察工作实际对强化法治宣传可视化表达提出建议,他认为,在检察宣传工作中融入“可视化表达”,为内容建设与传播新形式的协调统一开辟了新路径。通过流行的H5、图表、图示、图解、大数据和短视频等可视化表现方式,将“权威发布”与“美”有机结合,不但让解读观点“润物细无声”,还有利于改善检察机关严肃的形象,拉近与人民群众的距离。

  移动端发展日新月异,手机摄影早已成为中国人的日常。在举办本次大赛和研讨会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提升检察机关运用图片和镜头语言展现检察机关风采的能力?中青报融媒工作室主任史剑就此提出了一些希望,如尝试航拍、全景等新型拍摄角度;主办方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将大赛进行全网直播,甚至可以和B站、抖音等高流量平台尝试合作,将检察干警的风采传播得更广,进一步弘扬法治精神。

  搜狐警法频道主编王新颖则对“图”的概念进行了延展,她认为“图”不仅指称各种静态的图片图画,还包括多媒体动画、影视影像等等。作为法治宣传的新媒体人,更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来扩大普法渠道,去感动受众,用“可视化”的语言去讲述“碎片化”的普法故事,从而引领广大网络用户能发自内心的去认同法治、去践行法治。

  编辑:安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