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方寸之间见乾坤
2018-06-29 16:29:00  来源:

  上学时读《核舟记》,佩服古人于方寸间,雕刻出神形兼备的舟楫、人物、书卷等,雕工之神奇,让人钦佩。后来,看到了在毛发上雕刻古诗词的微雕作品,让人惊叹。荷风送香时节,来河北冀州参加全国检察文学笔会,于采风活动中参观了衡水内画艺术博物馆,深切感受到这内画艺术之奇绝,这工艺之高超,堪为巧夺天工,鬼斧神工。

  一只盈握的鼻烟壶壶壁上,仙山楼阁祥云缭绕,斑斓猛虎虎虎生风,凤凰展翅鸳鸯戏水,古代帝王将相、当代领袖英豪,形神毕现,栩栩如生……大凡古今绘画中的主题,在这壶中无不涉及,且酷似不差秋毫。文友们有的说,画是烤进去的,有的说是贴进去的,有的说是吹进去的,还有的说这是电脑绘画,文友们猜来猜去,莫衷一是。谁也想象不出,在这方寸之间,只有铅笔粗细的壶口,是如何运笔画进去的。随着讲解员的讲解,逐渐揭开了文友们心中的谜团。

  这内画与外画有着显著的不同。外画和雕刻,都是正面运笔或篆刻,再精细,也是通常的技法。而内画则不同,正面看的画幅,需要反向作画,而且是拿笔通过细细的壶口进入作画,这就难上加难,颇似于盲画,就需要像闭眼抚琴弹奏般的熟练。讲解员介绍说,入门学内画,首先要学习制作画笔,在金属笔杆顶端弯曲部分,捆扎上兔毫或狼毫。笔做成了,将各种画派的绘画构图烂熟于心,再在纸张、玻璃等材料上反复练习反向作画。从正面运笔绘画书写,到反向运笔,这需要经历一个颠倒正常思维的痛苦过程。拿笔要稳,必须先学会运气,用腹部呼吸。运笔要准,走笔勾描,不能有半丝半毫的马虎。作起画来,精力必须高度集中,唯我独在,如处无人之境。也正是在苦练定力之时,不少学徒因耐不住寂寞,半途而废,弃学而去。

  经过了做笔、调墨、熟悉构图、磨练定力等环节,再学习掌握国画的擦、染、点、勾等绘画技法,甚至学习西方油画技法,力求做到中西合璧,从而达到心中有乾坤,运笔如有神的境界。

  说到内画艺术,不能不提及继承改进内画艺术,创新强化技法流派,勇攀冀派艺术巅峰的代表人物,他正是开创冀派内画的鼻祖、衡水内画博物馆的创始人王习三大师。王习三大师的内画作品,尤擅长人物肖像。戏婴图和百子图是反映他冀派鼻烟壶艺术的代表作。在内画博物馆的“一壶八德斋”里,我们有幸欣赏到了他创作的“清代帝后像”“美国历代总统像”等系列烟壶内画精品。其中的“美国历代总统像”,被盛赞为“美国历史的缩影,中国艺术的结晶”。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王习三大师创建的衡水内画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他个人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等称号。

  百闻不如一见。从二楼展厅下来,讲解员引导大家进入绘画室,近距离观摩绘画师傅的创作。但见一位身材魁梧的大汉,端坐于案前,蹙眉凝目,左手托着小如鸡卵的烟壶,右手捏着画笔,笔尖在壶中时而如履薄冰,蹑手蹑脚行进,时而迅疾如飞,笔走龙蛇,任凭围观者左瞧右看,他自心无旁骛,潜心勾勒描画。不时,一幅寒山禅修图的雏形,活现在了壶壁上。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师傅那双粗大的手,乍看,还以为那是攥握锄的,原来却富有运笔赛马良般的神奇功力。

  走出内画博物馆,内心仍沉浸在敬佩加景仰的激动里。冀派内画技艺之所以声名远播,成为中国内画艺术中的翘楚,馆中那幅“身润八德,志潜一壶”的对联,该是最合适的注脚。而随着采风活动一路走来,在冀州博物馆,在年画博物馆,在冀州区检察院,无时不深切感受到“志潜一壶”的“大国工匠”精神!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朐县人民检察院)

  编辑:安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