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谈校园欺凌的防治策略
2018-06-28 09:13:00  来源:

  校园欺凌引发社会公众热议,被视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校园欺凌,顾名思义就是发生在校园中的同学间欺负弱小的行为,是攻击行为中的一种特殊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它不再是单一或偶尔发生,持续或严重的欺凌会引起一些即时或长久的心理问题,同时也不断阻碍着学生正常人格的发展及学习,而成为不断增加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又一重要因素。

  根据相关调查资料的解析,目前初中校园欺凌问题的成因有主观、客观两大方面。具体表现为:一是青春期的初中生身心发育不完全,情绪不稳、易暴躁失控、自我调节控制能力差是常见的现象,这是导致校园欺凌多发的重要内因;二是当今社会暴力文化的泛滥,尤其是网络暴力游戏、影视文学作品中的暴力场景潜移默化地对青少年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极易引发其对暴力的模仿;三是部分家庭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与约束力降低;四是缺乏合适、有效的校园惩戒与教育相结合的措施,使得校园欺凌的发生缺失必要的前期干预机制;五是我国对暴力侵害、妨害自由等行为的法律惩戒标准过高,对扼制校园欺凌的发展缺少必要的司法依据和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欺凌者“无法无天”的心态。

  笔者认为,应秉承“用智慧启迪智慧,以人格塑造人格”的办学理念,坚持多方参与、综合预防的原则,加强校园欺凌事件的防范与干预。

  一、建设人文性制度,创建和谐校园

  校园制度建构主要体现在制度人文性的建设上,即保证学生在校园欺凌防治制度建立中的显性参与。譬如在坚持民主管理的基础上,制定长远的反欺凌专项制度,将防治校园欺凌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学校章程,并把欺凌行为的明确定义及处理步骤列入校规执行并形成约束力。通过民主参与制定校纪校规,一是增强学生和教师对欺凌行为认识;二是明确学校面对欺凌事件的立场、态度;三是提升学生与制度的联结感,也能提升制度对个体的约束力,制约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学生的显性参与还体现在班级制度的建设中,学校通过德育处指导各班级围绕学校章程制定包含防治欺凌的班级公约,提升班级制度化法制化管理的同时,使学生充分认识校园欺凌的危害和遏制的必要性。

  二、推行校本培训,强化教师防治意识

  有些欺凌事件的发生是源于当事人的无知,因而通过教师的宣教才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校园欺凌问题的严重程度以及危害,才能减少侵害行为。因此,教师群体是校园欺凌行为防治的主要力量,教师对欺凌的认知与态度将直接影响着校园欺凌事件防治的贯彻与实施的效果。学校将与欺凌防治相关的内容纳入教师校本培训,从立法、政策制定与执行视角对校园欺凌问题进行讲解,利用大量校园欺凌资料提高教师的认识与处理能力,内容涵盖欺凌的概念、表征、危害,再到校园欺凌的预防、处理策略与具体措施等。

  三、整合社会多主体力量,构建联合防御机制

  校园欺凌发展至今,不再仅仅是纯粹的学校问题,而是涉及社会管理、家庭教育的综合性问题。

  第一,加强学校内部管理,进行情景预防。情景预防是研究在什么情景下加害人易实施违法犯罪活动,什么情景下被害人易被伤害。比如,通过安装监控系统、增加保安及护校队巡逻、配备校园警务室等方式来增加实施校园欺凌的难度。再如,学校每学期都会开展针对学生体质和心理的排查工作,建立信息库并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制定相关干预预案,并定期组织开展针对各年级学生共性问题的专题团辅活动等等。

  第二,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积极寻找社会关爱与支持。学校积极与辖区派出所等部门开展共建。学校通过聘请法制校长、设立警务室、法制辅导员列席制等形式密切与派出所的联系,并对扼制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提供了有效的支撑。

  第三,密切家校互动。目前随着应试教育的不断恶化,学业成绩愈发成为家庭教育的核心。面对现状,学校通过规范家长学校系统课程,完善校级、年级、班级家委会体系,开设家长心理课堂,开展家庭走访制,提升家长素质,向家长介绍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及其严重危害,引导家长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发挥积极作用。

  编辑:安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