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俞价:遇灾接济乡里 遇奸不阿权贵
2018-07-06 14:39:00  来源:

图为坐落在牟平廉政文化园内的俞价雕像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从严治党和反腐倡廉工作要求,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推动“大预防”工作格局形成,我院近年深度挖掘牟平历史上的廉政典范,建设以“廉政文化薪火相传”大型雕塑群为主体的廉政文化主题公园。坐落于牟平母亲河沁水河畔的主题公园内共有“一钱太守刘宠”“刚正不阿黑老包俞价”“清廉家风惠子孙于琛”“身清风传后人姜房”等10座廉洁历史人物雕像。主题公园的落成必将推动廉政文化在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心中扎根,塑造牟平风清气正新形象,成为牟平区廉政文化建设新名片。

  俞价(音jiè),字忠轩,世人称之忠轩先生。他是烟台牟平城南门里人,被牟平人称为“黑包公”。俞价仪表堂堂,风度超群,谈吐不凡。他十二岁时,曾拾取过别人丢失的东西,就知道引经据典,学习唐朝裴度(封晋国公,曾经拾金交还原主),物归原主。三十岁时享受国家公费待遇。三十岁后却一直不第,就“左执良弓鸟号(传说中一种有名弓箭),右拂劲箭”,学习汉代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想改变自己的人生目标。三十七岁时才考中举人,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登进士第,初任行人,后升御史。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任河南监察御史。

  据说,每逢遇到攸关一州利弊大事的时候,俞价常常据理与州史侃侃力争;遇到灾年,则拿出多余之粮,减低价格,乡里众人都从中受益。而对奸诈之人,他则刚严正直,不阿权贵。当时的贵戚宠臣都互相警告说,千万不要触犯俞御史。

  当时有两个幸臣,倚仗后门窃威盗福,骄横异常,不把俞价放在眼里。众人不敢言语,但俞价不畏权贵愤而起草揭发信并上书朝廷。那两个幸臣终于势败,却天天想刺杀俞价,致使俞价“几不测”。其时,万历皇帝朱翊钧想废太子而立福王,而俞价据理力争,大力支持当时的舆论,这让万历皇帝耿耿于怀。又正值当时开矿成风,官吏借机大肆搜刮百姓,俞价力陈开矿弊端,请求停止开采。而且,俞价还弹劾诚意伯刘延世目无法纪,贪赃自肥,并列举其罪状甚是详细……万历皇帝终于难忍俞价,认为他论事常不顺从“圣旨”,将他贬到淮西,且最终让其免职回家。

  自此,俞价常“角巾杜口,不言朝政”。但因其廉洁刚正,颇有威望,后又被朝廷启用,任巩县县令,后又升南京户曹郎。但反对他的人进一步迫害他,俞价终于弃官而归,终老家中。在其身后的墓碑上有文:“……方公之遭遇圣主也,天下荣之;及中伤于权幸也,天下危之;迨几几于东山也,天下高之。而公始终一致,无加损焉……”碑文作者王槚,乃牟平城西门里人,是明末的一位爱国志士。清兵攻破宁海城前夕,王槚自杀殉明,临死前手书“烈士殉身,视死如归”八个大字。二人同为世人交口称赞的牟平贤达豪杰,丹心同样堪与日月争辉。

  编辑:安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