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本读起来稍有痛感的书:《中国在梁庄》。
《中国在梁庄》是一本作者对自己故乡——梁庄的乡亲和家人做的采访,再以一个个故事的形式整理而成的书。
作者梁鸿是一名70后作家,她是村里同辈中为数不多的通过读书这条路脱离农民身份的女孩,在离家多年之后重新踏上那片土地,用自己的笔尖记录下这些年故乡的变化以及故乡人的生活轨迹。可能作者也没有想到,很久之后,这本书会在一个普通的午后,让另一个人生出久违的乡愁。
对于读书,我不是一个很有耐心的人, 这次之所以能够一口气看完整本书,不是因为书写得多么完美或是深刻,当然更不是因为有趣,只是因为这一次阅读的经历,让我在书里发现自己的身影。
作为一名90后,也是农村第一代留守儿童,我却已有将近二十年没有感受过乡土的气息,本以为很多事早已淡忘,但是当读到这本书时,自己也不曾想到,作者作为70后,笔下故乡的前世今生和我的竟是如此地相像,不管是对乡村环境的描写、对乡村琐事的记述还是对乡村人物的刻画,都成为我脑海中极具代入感的画面。
尤其是关于留守儿童的故事,只一眼,便将我带进了记忆的漩涡。书中那一个个底层的、本不会被人提起和在意的故事,有一天也会慢慢醒来,让阅读的人跟着感叹和唏嘘。
提到中国乡村的没落和衰败,很多专家都能够从自己的专业角度解读出很多信息,基本上不外乎几个关键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农村教育和赡养老人等等,但这本书不再是罗列一堆堆冷冰冰的数据,也不仅仅是为了一句结论性话语,作者只是用一个女人的敏感和一个文人的细腻,尽可能把乡村里“他们”的故事真实地展现,这种描述不是宏观性的,而是具体到了每一个生命的个体。
也正是如此,成就了这本书——
因真实而有力、因讲述而共鸣、因具体而丰满、因真情而温暖。
在书卷的开合间,我记忆的闸门也被打开,仿佛还能够感受到当年的无助和窘迫——
父母外出务工,我过上了候鸟一样迁徙的生活,每年暑假,同村的叔叔带着十几个跟我一样的孩子浩浩荡荡向着父母所在的城市出发,几乎哪里都能在人群中吸引别人好奇和警惕的目光。
第一次追寻父母的足迹去大城市,却因为孩子们没有买票,在火车站被乘务员威胁当做孤儿送进孤儿院,有一个孩子死死抓着那个叔叔的脖子,哇哇大哭。
一天夜里,第一次见识台风将当时我们住的简易屋棚房顶掀起,这足以引起我的尖叫和恐惧。
即便回到家乡,对于爷爷奶奶而言,只要能每天吃饱,不出意外,就算是完成任务,至于如何培养性格的完整或者怎么给小小的你心理的安全感,在他们的意识里,那实在是太抽象、太虚无的东西……
看完这本书,突然想起这本书封面所写:
梁庄是我的家乡,也是你的家乡,是我的乡愁,也是你的乡愁。
原来我的经历并不特别,也不唯一,在梁庄,距我家乡600公里的一个普通的北方农村,类似的故事即便到今天依然在延续。不知若干年之后,这一切是否也会演变成他们的乡愁。
合上书页,五味陈杂,拿起电话打给姐姐:“姐,你还记得我们小时候经历的事情吗?”电话那边先是一愣,接着问道,怎么突然想到问这些?我说:“就是想问问。”姐姐慢悠悠地说:“怎么可能忘记。”
我不禁失笑,是啊,乡愁本就伤神,当然不会每天被提起,但只要在心里生了根、发了芽,就永远也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