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与辩论有关的日子 | 随“辩”
2018-07-09 11:10:00  来源:
五十日的备战,四场鏖战,将我这个懵懵懂懂的辩论门外汉领进了唇枪舌战的殿堂,定睛一看,细思极恐,那份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在了解和体验过后,变成了吾日三醒吾身的崇敬。今日沉下心来,将感想述之一二。

  空谈感想略显空乏,咱们先从刘邦与项羽说起,不少人认为项羽很有古代英雄的气概,而刘邦却缺乏勇士的品格。因为,项羽在几乎成为孤家寡人的形势下,曾向刘邦提出单打决斗的挑战:“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刘邦的回答是:“吾宁斗志,不能斗力”。最后逼得“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只能走投无路,自刎于乌江之边。这一弱一强,却又一胜一败,何为?刘邦自己道出原委,“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洋洋洒洒三百言,简而言之就是刘邦之所以能够战胜项羽,就是因为他发挥团队的力量,从而达到一己之力所不能及的集聚放大效应,这才是赢的根本所在。   

  总共20分钟的辩论场上,团队的凝聚力量虽不能与江山之争同日而语,但却又不可或缺,因为“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作为团队的一份子,要做的是黏合与助力,这就必须首先收敛自身的锋芒,剪去自带的枝桠融入团体。战术上保持统一,策略上讲究一致,行动上兼顾和谐。自说自话、各自为阵的结果是导致内耗几何级增长,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档口这无疑是致命的创伤。   

  辩论的精髓就是不同思想碰撞,绽放智慧的火花。而碰撞本身只是形式,最终目的是听取百家之言,去伪存真,提升自我。死磕不是真正目的,当然也没有人能稀松平常地把自己的思想装入别人的脑袋。此时,包容、宽容与自己意见不一的队友不仅是个人素养的体现,更是辩手职业素养的体现。独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任何一个人都无法担负起团队的合作。且听且看且想,且行且珍惜,才是大道。   

  以上心灵鸡汤,不知各位看官意下如何,下面容我再絮叨几句:   

  辩论场上经常出现这种情况,一方说话完全没逻辑,但是演讲好,说话流利,显得非常强势;另一方,逻辑严密,推导完整,但是也许普通话不太标准,讲话没那么流利,不够搞笑,于是观众不喜欢,感觉有些弱势。这是因为存在“11秒定律”   

  一般听众,对于辩论赛场上一句话的记忆只有11秒。也就是说,要听完一场辩论赛之后完整地理清双方的逻辑,得受过逻辑训练的人才能做到。因此,对于一般观众而言,有时候逻辑严密调理清晰的辩手似乎没有善于“渲染气氛”的辩手表现得出色,所以“乱拳打死老师傅”,“滔滔不绝逻辑链不如三言两语网络语”的“战术”就会孳生。这就类似于演艺圈实力派和偶像派的区别。偶像派出场,一眼就惊为天人,可时间一长便乏善可陈,随时可以取而代之。而实力派则是久而弥香的醇酒,回味无穷,心生留恋。   

  综上,是我这个初涉辩论“小学生”的一点浅显之言,粗陋之感,不当之处,各位海涵,泣谢!   

  编辑:安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