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瑶和三个继子女发生了矛盾。她的继子女是她丈夫平鑫涛及其前妻的儿女。
高龄的平鑫涛沉疴至昏迷失智,需插鼻胃管维持生命,琼瑶和继子女对此持不同意见,隔空喊话,激烈交锋。
平鑫涛写过遗嘱:“当我病危的时候,请你们不要把我送进加护病房。我不要任何管子和医疗器具来维持我的生命。所以,无论是气切、电击、插管、鼻胃管、导尿管……通通不要,让我走得清清爽爽。”
琼瑶其人是支持“安乐死”的,曾发文《预约自己的美好告别》,呼吁台湾立法尊重“安乐死”。不过她担忧无法实现此愿,表示若能“尊严死”已够满足,也曾表达要写书,替无生存希望之人求得“安乐死”的自主权。
这回琼瑶最爱之人病卧有时,意识丧失,到了鼻饲维生程度,她的三个继子女主张插鼻胃管——她该怎么办?相关新闻没明说琼瑶“反对”插管,只说她“最后在麻醉医师兼作家侯文咏的建议下,含泪让丈夫平鑫涛插上鼻胃管,但她深觉自己背叛挚爱,动念寻死”。即是说,琼瑶认为插鼻胃管违背了平鑫涛的意愿,自己妥协而同意插管,是对丈夫的背叛。
但平鑫涛的儿子平云发文对琼瑶说:“真正的重点不在于究竟要不要插鼻胃管,而是我们跟您对于父亲值不值得继续活下去的认知不同。”平云说父亲遗嘱的前提在于“当我病危的时候”才如何如何,而所有医生都没有判过平鑫涛病危或重度昏迷,“他只是失智而已”。平云同时也承认,据医生判断,不插鼻胃管,他父亲的生命可能快则维持几天,慢则拖上一阵子……
这个问题,就值得探讨了。琼瑶作为一个清醒者,她追求的“尊严死”,挑战的是一种传统的生死伦常,实行起来,还真阻碍重重。正如平云所说:“对我们来说,即使父亲得了失智症,没关系,只要他在自己的世界里好好地活着就足够了。他不记得我们,但我们对他的记忆还在,不会因此影响我们对他的敬爱。他还是我们的父亲,这一点就够了。我也想以您(指琼瑶)一再提及的蔡佳芬医师书上的一句话提醒您:‘他的记忆失落了,但他仍渴求爱与被爱。’”
如此,琼瑶就要考虑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心理、传统生死观和当下社会环境以及患者其他亲人的感受,而不得不艰难地屈服同意插管——所以她才有对丈夫“背叛”的痛感。看来,一方面由于琼瑶对丈夫的“无情”,另一方面又由于她对丈夫本意的“背叛”,她可能哪一头都不“讨好”,并因此背上沉重的骂名。
好死不如赖活着。人们没有权利对平鑫涛儿女对父亲的深厚感情说三道四。这件事搁在哪个俗人身上,似乎也会要求给父亲插管——无他,只因为,“他是我们的父亲”,尽管“他的记忆失落了,但他仍渴求爱与被爱”。至于平鑫涛那样插着管子毫无声息、毫无意识地躺着是不是具有尊严,至于他“不要任何管子”(包括鼻胃管)的遗嘱是不是有效,至于宝贵的医疗资源如何令更多急需患者分享……这一切,平鑫涛已不能言,也似乎都不是孝顺儿女该管之事。
是的,谁也不能决定另一个人该活还是该死,而此时插不插鼻胃管其实关涉着平鑫涛的生死。琼瑶担不起“残忍”的骂名和“让丈夫死”的责任,只有向继子女(其实是向传统观念)投降并道歉了。看来在中国,包括在台湾,实行“尊严死”“安乐死”之路,仍遥遥无期……